各國茶道與茶的歷史

各國茶道與茶的歷史

中國茶道

考題
對中國的飲茶風尚傳播到日本起到推動作用的人有哪些?
(A)陸廷燦(B)空海(C)榮西(D)最澄  (41屆第4題)BCD
中國茶道是通過茶事過程來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休養,從而實現全人類合諧安樂之道。   
茶道之根在中國,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的精闢論述,就為中國茶道奠定了理論基礎,他以數十載的茶事實踐,創造了較為細統、完善的早期茶道理論。 他的詩人好友皎然《飲茶歌。 誚崔石使君詩中提到:“三飲便是道”和“孰知茶道全爾真”,這些雖然沒有清楚揭示“茶道”的具體內涵,但仍可視為我國☆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有考題) 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明確指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這可以看做是對皎然“茶道”的詮釋和充實 因此,中國茶道可追溯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只是那時還不十分具體明確。   唐代《封氏聞見記》中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宮朝士無不飲者。”這裡的“茶道”指的是煎茶之道,以技術層面為主。 宋代茶人重視鬥茶,但鬥的是點茶技術,並無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宋代的茶書不談茶道。 直至明代的張源在《茶錄》中才重提茶道:“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這裡的茶道也僅僅是精、燥、潔等技術要求,並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 可見中國歷代茶人不太談茶道,因而中國古代也沒有專談茶道的著作問世。   
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一些茶文化的專家才又試圖對中國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飲茶大眾記憶、操作的茶道 
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最早提出了:“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的主張,並明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   
中國早在唐代就有茶道之說,正是由於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經發展到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當時人們不僅是在品茗或茶宴中講究人、文、茶、水、器和品茶的環境的選擇,而且把品茗與賦詩、賞茶、玩月、扶琴等各種文藝形式聯繫起來,作為傳播茶道文化知識和探索品茗意境的渠道,創造了規範化的、影響深遠的文士茶等模式。 近代的茶館和當今盛行的茶座、茶室都是該模式的新發展。



日本茶道

考題
對中國的飲茶風尚傳播到日本起到推動作用的人有哪些?
(A)陸廷燦(B)空海(C)榮西(D)最澄  (41屆第4題)BCD



 日本茶道傳承為世襲制,一個流派的領導者其名為:
(A)宗家(B)家元(C)宗匠(D)會首
(42屆第46題)B


 日本茶道用以盛裝廢棄的水器物名為:
(A)水指(B)水方(C)滌方(D)建水
(42屆第47題)D

與日本茶道源起有關的歷史名茶是:
(A)徑山茶(B)紫筍茶(C)陽羨茶(D)岕茶
(42屆第18題)A

日本是傳統文化色彩很濃的國家,而茶道就是這些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個,茶道作為日本傳統的文化遺產已有400餘年的歷史,且在日本相當流行,它是一種茶葉與飲茶藝術,且非常講究典雅與禮儀,使用的工具也是精挑細選,品茶時更配以甜品,茶道已經超脫了品茶的範圍,視為一種培養情操的方式,藉由品茶之中漸漸培養出優雅寧靜的內心世界。 

茶道(Cahdo),其實是一種茶敘的儀式,日本自古以來,稱之為「茶之湯」(Chanoyu),而喝茶的敘會則稱為 「茶會(Chakai)。茶道是由遣派往中國的日本僧侶,在中國的唐朝把佛教和茶一起帶回日本的。公元八零五年,傳教大師自唐歸日,帶茶種播於比叡山麓,翌年著名的弘法大師亦扔攜回茶種由行腳僧遍傳全國;其後由於平安時代末期,在源平氏相爭之亂世下,喫茶一度息微,直至公元1191年襌僧榮西把茶樹從中國移植至九州,令茶會再度興起;而宇治至今仍為日本產茶中心。其後榮西著「喫茶養生記」一書,把茶推許為壽靈丹。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那麼中國的茶葉何時傳入外國,並對其它國家的飲茶習慣有所影響的呢? 中國茶葉的外傳,最早始於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 當時佛教盛行,被傳入高麗國,茶葉也附帶傳入朝鮮半島 而茶葉傳入日本是在唐代 據文獻記載,鑑真太師是最早向日本傳播中國飲茶風尚的人。 他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第六次東渡時將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 這是迄今有關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的最早記錄。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比一般茶書上記載的由日本高僧最澄、空海法師來中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學佛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的時間整整早了半個世紀。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日本文獻記載公元805年,台密宗 祖最澄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叡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讚併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

其後由於平安時代末期,在源平氏相爭之亂世下,喫茶一度息微,直到1168年和1187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日本榮西禪師先後二次來中國,把中國的茶種帶回了日本,榮西回日本後就開辟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在 
此書中他把茶推許為壽靈丹、上天之恩賜、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並極力宣揚飲茶,推動了「抹茶」的普及。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空海與最澄法師將中國茶籽種於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區,並傳播了中國飲茶習俗,最澄還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空海」是真言宗的開山祖
「最澄是天台宗的開山祖

日本佛教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二人不但是同時期的人物,也曾到中國求取多套佛法體系中,比較重要的其中兩套,最後各自為日本佛教開創了新的局面。

八百多年前,日本僧人在中國徑山寺拜師取經,將中國的禪茶文化帶回日本,並發展成為日本茶道。這一口口相傳的觀點得到日本史料的印證。 
據徑山寺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文化部門查證,日本十八世紀百科全書“類聚名物考”記載,日本僧人南浦紹明於 1259年將徑山茶宴傳入日本。這一發現為實證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即茶禪一味]

。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至此,日本茶道已初步形成。
所以可知:「千利休」的老師是「武野紹鷗」;「武野紹鷗」的老師是「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



茶道有四規七則,四規「和、敬、清、寂」


千利休偍倡「和敬清寂」亦成茶道的本義,而這四個字所包涵的茶道:
「和」是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間互相尊敬開始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謙敬之心。 
「清」是指心無雜念,要令自己心意純樸清靜,無人世俗念,達至襌的意境。 

「寂」更是由上述意境達至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無始無終的那種安祥寧靜的感覺。 


而七則用於茶會,為茶要濃淡適口;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隨著季節的變化,茶水的溫度要與之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早於規定時間15-30分鐘到達指定地點);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周到地照顧所有的客人,包括客人的客人。

茶會若按其舉行季節時分可分為朝茶正午飯後夜咄跡見不時等合稱為「茶事七式」

茶道的四規七則都由是千利休制定的。 

茶道在日本文化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是一種智慧的結晶,還是日本獨步於世的藝術哲學,茶道能陶冶身心,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審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謹慎的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無條件的執行社會規章,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現在的社會中,茶道仍被許多人視為特殊的修身養性的方法,例如日本女性在結婚之前,幾乎都學習茶道,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優雅文靜的舉止和寬闊的胸懷。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其歷史可以追朔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佈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日本人稱簡潔純樸美學為「
」(Wabi),是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為了配合這種境界,茶室的內外環境及佈置都很考究。茶室大多是在在幽靜的日式庭院內部。整個茶室的景緻,清流細石,樹叢幽徑的佈置,不單是作為觀賞之用,更為營造一寂寞之境,形作茶道與俗世隔絕的一個區界。 

 


中國茶文化

歐美茶文化


茶葉傳入俄羅斯是在17世紀初 ,當時由於中國的使者帶了幾箱茶葉到俄國贈送給沙皇,從此飲茶開始在俄國流行起來。 茶葉傳入歐洲其他國家大約是在16世紀 1517年,葡萄牙人從中國帶回茶葉,幾十年後飲茶風氣已經很流行,凱瑟琳公主愛好飲茶,1662年,她嫁給英皇查理二世,也提倡皇室飲茶,從而帶動了全國的飲茶之風。 由此可見,中國的茶葉以及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飲茶的風俗及習慣已經發展出很多的變化,也成就了茶是世界上三大飲料的之一的美名。
茶法」-茶有關的「法律」


相關考題